平洲受了災(zāi),許多無米下鍋的百姓殷切地等著朝廷賑災(zāi)。卻不想官府貼出告示說皇帝下圣旨秋收會減免兩成的賦稅。至于賑災(zāi),那是沒有的。
這對家有存糧的老百姓來說勉強算是一件好事,可對那些一直靠野菜充饑的災(zāi)民卻是一個噩耗。
好在很快又有消息傳回來。說顧老夫人號召大家募捐,有錢的捐錢沒錢的捐物,而老夫人率先捐了兩千兩。傳聞這是老夫人的棺材本。
棺材本都捐出來,這讓不少商家感動于她的義舉紛紛跟著捐款。
原本募捐是好事,可搞著搞著味道就變了。太豐縣的縣令也帶頭搞起了募捐,也算富戶的林承志也跟著大家捐了一百兩銀子。
不是他摳門舍不得捐,而是這錢捐了誰知道會不會用到災(zāi)民身上。與其如此,還不若買了糧食救濟宗族內(nèi)的困難戶以及林家周邊受難的鄉(xiāng)親們。
當(dāng)然,他也就想想。因為災(zāi)情他店鋪都沒生意了,家里已經(jīng)入不敷出。
這日縣丞又召集太豐縣的富戶。意思也很簡單,就是之前他們募捐的太少的,要他們再增加捐款的金額。
林承志心里有火,但縣官管著他們。若違背了他的意思,要這人給他小鞋穿得吃不了兜著轉(zhuǎn)。
回到家里,張氏看她神色不好問道:"當(dāng)家的,你這是怎么了"
林承志著惱道:"又捐了兩百兩銀子。"
原本準(zhǔn)備捐一百兩可縣丞說一百兩太少,最少得兩百兩銀子。這其實與明搶有什么區(qū)別。自己的血汗錢竟然就這樣便宜了那貪官,想想真不甘心。
想到這里,他覺得該給清舒寫一封信。不過這個念頭也就腦海一閃而過,并沒真這么做。沒必要為三百兩銀子大動干戈。
張氏聽完苦了臉:"鋪子這段時間生意差得很,都沒什么進項。官府還要走這么多錢,以后這日子可怎么過啊!"
"家里還支撐得住。咳,就是學(xué)堂那邊有些麻煩。"林承志說道:"現(xiàn)在不僅比以前,糧食貴還不好買,可學(xué)堂那邊又不能停課。"
除了要供四位授課的先生吃用,還要供學(xué)堂內(nèi)的二十多個孩子午飯。平日吃飯開銷并不大,可現(xiàn)在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。
張巧娘猶豫了下說道:"要不咱們先將學(xué)堂關(guān)了,等到秋收以后再開起來,我想清舒知道也不會說什么的。"
林承志有些心動,不過最終他還是搖頭說道:"還是再熬一熬吧!等到清舒回了信后我們再做決定。"
雖然費的錢比以前多但這錢又不是他出,所以主意還是清舒定。
張氏知道再勸無用,心里煩悶得不行。
就在這個時候有人上門了,是張氏的爹娘以及幾個兄弟來了,他們這次來的目的是借糧。
林承志心里窩火,這才受災(zāi)兩個月借什么糧。只是他也沒拒絕,而是說道:"也不說借了,每家我送你們五十斤糧食。不過吃完了我這兒就再沒有了。岳父岳母你們跟著大哥住,那我就多送五十斤糧食。"